校庆专题 | 海师校史人物志
发布时间:2019-11-14 23:12:24来源:本站
海南师范大学创办70年来,数历分合,几经风雨,一步步发展壮大。风云际会,初创艰难,符致逵教授借人才涌入琼岛之机,创办海南师范学院,开启了我校办学的历史 时贤俊彦,荟萃海岛,康白情、王先进、徐光仁、雷香庭、符孔遴等一批文人学者汇聚海师,共襄其业。解放琼崖,烽火连绵,时局动荡,学业难安,范会国校长多方奔走,恢复学校的教学秩序,确立了我校作为海南教育中心的地位。高校院系调整,学校艰难发展,陈序经先生心系海师,全力护持,使学校得以保留,并发展壮大。回顾历史,正因为有无数先辈关心海师,为海师的发展呕心沥血,海师才能有今天的成绩与发展。他们是海师历史的一部分,更是每一个海师人的骄傲。
1.海南师院的创始人——符致逵
符致逵(1900~1968)字镇禹,海南文昌市南群村人。农业经济学家,美国华盛顿大学硕士。
历任朝阳大学、华北大学、东北大学、民国大学、南开大学等校教授,以及福建省立农学院院长。1947年宋子文等人发起成立“私立海南大学”后,他积极响应,曾出任私立海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,为当时的海南教育事业和海南大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1949年5月,出任海南特区行政公署农业顾问;7月,任琼崖师范学校校长。1949年的琼崖师范仅为中等师范学校,无论从学校实力上,还是从影响上,都无法与当时已有的海南大学、海强医专和迁琼的长白师范学院等学校抗衡。恃才傲物,不愿。屈居人下的符致逵不愿琼师长期作为最高学府的光环就此旁落。长期担任多所大学教授并曾任福建农林院长的符致逵,决心利用其自身影响,抓住大批高级知识分子涌进琼岛的有利时机,发挥琼师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声望,另起炉灶,创办新校,与之较量。他积极罗致了符孔遴、杨焱、林猷芬、陈绍经等一批琼籍教授和陈千钧、王先进等大陆学者,以及谢振民、廖秉真等政界新闻要人。1949年秋,万事俱备,符致逵在崖师范学校内宣布成立“国立海南师范学院”,并正式开始招生。1950年2月,他被任命为海南师范学院首任院长兼琼崖师范学校校长。
2.享誉京师的数学家——范会国
范会国(1899~1983),字秉钧,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田墩村人。巴黎大学理化科硕士及数理科博士。中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、教育家。
1919年就读于琼崖中学。在校期间,埋头苦读,博览群书。时值“五四”运动,范会国深刻感知“弱国无外交”,积弱挨打的道理,从此萌发着“科技兴邦”的观念。1920年,他以海南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,在里昂大学学习八年,受国际数学学会主席比加教授的器重,获数学博士学位,接着又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获巴黎大学研究院数理博士学位,留校从事研究工作。然而,爱国情怀、科技兴国观念,促使他回归离开十年的故国。
1930年归国后,范会国先后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(即南京大学)、北京师范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大同大学等名牌大学教授数学。他的学生中有华罗庚、陈建功、钱学森、吴文俊(世界著名数学家,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,中国科学院院士)、吴健雄(核物理学家,素有“东方居里夫人”之称)、吴新谋(数学家,中国偏微分方程研究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)、“电脑大王”王安、香港船王鲍玉刚等。

康白情(1896-1959),原名梓纲,命名树嘉,曾用名叔良、洪章,字白情,以字行,四川安岳县来凤乡人;中国白话诗的开拓者之一;毕业于北京大学。
1918年秋,与傅斯年、罗家伦等人组织“新潮社”,创办《新潮》月刊;1919年,“五四”运动开始,康白情及“新潮社”成员参加了这一运动;并于同年7月召开“少年中国学会”成立大会;同年创办《少年中国》月刊,由李大钊、康白情负责编印;1920年留学美国;1926年回国在山东大学、中山大学、厦门大学任教;建国后,康白情先后在广州、海南的高校担任教授;著有诗集《草儿》、《河上集》等。
康白情在古典文学方面有着不错的造诣。在考取北京大学时,国文和英文均获第一。虽然康白情是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,但是和那个年代的大部分学者一样,他从小读的仍然是四书五经、史传诸子和文章诗词。即使是在“五四”运动时期,他仍然没有放弃旧体诗的创作,甚至迎来了其旧体诗创作的丰收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