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学术讲座公告——“勃朗宁美国”族裔文学再认识
2019年11月29日 19:31 来源:本站 点击: [打印] [收藏] [关闭]
主讲题目:“勃朗宁美国”族裔文学再认识
主讲人:张爱平
时间:2019 年12月6日下午3:00
地点:南校区实验二楼报告厅
主办学院:外国语学院
主讲人简介:张爱平,复旦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,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和博士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荣休教授。1993-2018在该系讲授英美文学,主持研究生项目五年,担任系主任九年。专长是美国文学史、清教主义、美国小说和族裔文学。主要英语专著有《令人神往的地方:司考特∙菲兹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》和《“丹·布朗热”及其惊险小说秘诀解析》(与朱振武合著),参与主编了《国学经典翻译书库》(外文出版社)和《美国文学选读》(3卷,上海译文出版社),在诸多欧美学术论文集和期刊中发表章节及论文数十篇。最新译著有司考特·菲兹杰拉德的代表作《了不起的盖兹比》。先后50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演讲或宣读论文。曾担任美国人文基金会评委和多家英美出版社和期刊的专家编审,现兼任华中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、《外国文学研究》编委和特邀英语编辑。曾应邀在美国、欧洲和中国近40所大学讲学,被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,并在上海«解放日报»、上海社科院«社会科学周刊»及《翻译中国》上多次发表有关美国文学、世界文学和翻译研究的文章。
内容简介:在他著名的、发人深省的书《布朗:美国的最后发现》中,Richard Rodriguez用了他最近杜撰的一句话“美国的褐化”,强调了美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文化、种族和种族身份的融合。对罗德里格斯来说,这个短语代表着种族主义和各种文化和宗教协会的象征或证据。他认为,自从美洲土著人和欧洲殖民者第一次相遇,非洲奴隶和亚洲及其他大陆移民的到来,美国从一开始就“褐化”了。然而,正如W.E.B.DuBois的“双重意识”概念所表明的那样,美国少数民族在口头传统和后来的文学作品中,通过对世界的“双重声音”表现来感受他们的“双重性”,并寻求他们的真实身份。几十年来,历史书和文学研究大多是以欧洲为中心的。对民族文学的研究,历来侧重于对其民族性的研究,而不是对其文学性的研究。许多评论家运用欧美文论中定义的概念和方法,试图从白人或以欧洲为中心的美国的视角和需要出发,对民族文学进行适当的改造和重构,或者简单地将其还原为历史和社会文献,从而剥夺其应有的艺术地位。通过对杜波依斯民族认同中“双重意识”这一核心概念的追溯,以及对“双重声音”在民族文学中独特作用的考察,揭示主流文学批评在“勃朗宁美国”中是如何以双重标准再现民族文学的。
欢迎广大师生参加!